火狐直播下载 火狐直播下载

电控

cccsss

滑板底盘还能支楞起来吗?

来源:火狐直播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6-16 13:29:06

  在智能驾驶时代,汽车上下游愈演愈烈的「降本增效」需求,以及对技术迭代、研发周期的极力压缩,使得滑板底盘这种「乐高式」解耦技术获得了成长的土壤。

  前不久,宁德时代宣布,公司预计在明年三季度实现智能滑板底盘量产,现已完成B级轿车的夏季测试。

  早在今年年初,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智能就与哪吒汽车签署协议,要在2024年底打造出一款电芯一体化智能底盘。

  宁德时代并非个例。早在数年前,采埃孚、大陆以及丰田等大厂便已着手研发滑板底盘,国内也已涌现出一批初创企业。

  2021年,Rivian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,再次引爆滑板底盘概念,引来一众Tier1跟进。

  然而,即便滑板底盘的理念构想听起来非常诱人,但规模化落地应用却极其缓慢。因为从现实上看,无论技术还是商业模式,都存在不小的障碍。

  滑板底盘并非新兴事物,这一技术最早由通用汽车提出,装载在其发布的氢动力概念汽车Hy-Wire上。

  2009年,特斯拉将滑板底盘的设计引入电动汽车的生产与制造中,并于2012年在Model S上量产,但尚未实现上下车体分离式开发。

  紧接着,美国的Rivian和Canoo、英国的Arrival、以色列的REE等国际头部造车新势力先后入局,接连推出一系列应用了滑板底盘的车型。

  2021年,Rivian更是凭借将滑板底盘概念真正落地——上下车体分离的「壮举」,市值大涨,一度被称为特斯拉杀手。

  就此,滑板底盘技术在业内爆火。这把火引得北汽蓝谷、PIX Moving、易咖智车、悠跑科技、速豹动力等中国车企业纷纷押注;

  但从去年起,国外滑板底盘企业的境遇似乎开始走低。两大典型代表Canoo和Rivian,反复传出负面消息。

  前者资金链近乎断裂,核心高管全部出走;后者因交付困难和召回事件股价急转直下,开始收缩重组。

  而在中国市场,PIX Moving和悠跑科技都早早发布了自己的滑板底盘产品,却鲜少更新量产落地的消息。

  细窥这一些企业的成长路径和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,显而易见,滑板底盘的确存在市场空间。

  所谓滑板底盘,就是将电机、电池、电控、转向、制动、悬架等系统模块集成,利用线控技术实现车辆上下解耦,从而打造出一个滑板形状的底盘。

  相比传统承载式底盘的软硬件一体式开发,滑板底盘的「上下分体式开发」,不仅对强度和刚度等安全指标有不小的考验,在解耦研发和驱动上也仍存在挑战。

  首先,滑板底盘实现解耦优势所用的关键——线控技术并不完全成熟,线控转向的安全冗余性仍有待验证。

  线控底盘技术最重要的包含线控转向、线控油门、线控换挡、线控制动、线控悬挂等五大系统。

  目前,线控油门和换挡基本进入成熟期,线控制动和线控悬架处于量产初期,线控转向则尚未规模化量产。

  现在市场上的滑板底盘大部分应用于半封闭且低速的场景,对冗余安全的要求不高。

  但在高速场景下,特别是高阶无人驾驶发展迅猛的乘用车领域,还需线控转向技术在安全冗余方面有所突破。

  其次,现在滑板底盘大多采用分布式驱动,更有助于底盘自动驱动转向的轮毂电机则因技术成熟度不够,面临一系列问题,如成本高、散热难、输出功率低、常规使用的寿命短等。

  目前来看,宁德时代、采埃孚等供应商似乎正在突破瓶颈,但滑板底盘的商业模式,却存在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
  通常来说,主机厂商都会把底盘视为核心技术之一。尤其对于有自研能力的大型车企,底盘是竞争壁垒所在,「交出底盘也等于交出灵魂」。

  如果把底盘外包给第三方,车企将很难打造出差异化产品,也无法保障其日新月异的个性化需求。

  而且,滑板底盘集成了整车相关的核心控制模块,几乎包含车辆的全部性能,占到整车超过一半的BOM(物料清单)成本。

  主机厂若把如此重要的部分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虽然便捷度极大的提升,但相当于将整车的技术主导权拱手让人,自己充当「集成者」角色。

  这样看来,滑板底盘在乘用车领域和有多年造车底蕴的企业面前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似乎并不怎么明朗。

  从市面上滑板底盘的合作案例来看,现阶段愿意使用滑板底盘产品的主要有三类企业:服务类无人车、第三方用车平台和自研实力较弱的初创车企。

  其一,与乘用车相比,服务类无人车的竞争策略更注重低成本和实用性,个性化的要求不高。

  例如,PIX Moving通过「PIX超级底盘+」技术,在全球17个国家拿到近200个客户,落地了巡检无人车、零售无人车、农业无人车等30多种无人驾驶行业产品。

  其二,无论是物流厂商还是网约车公司,此类第三方用车平台原本就有功能定制化和低成本的需求,滑板底盘则同时满足了这两点。

  比如Arrival就曾拿到美国物流公司UPS的1万台厢型货车订单,还为Uber设计了一款定制的出租车。

  其三,对部分自研实力较弱的造车品牌来说,开发一款可用的造车平台,既没有独立付出全部成本的底子,难度也很大。

  但即使有企业愿意接受滑板底盘的限制,还需考虑两件事:达到的订单规模能否盈利?出了事故谁来担责?

  在自动驾驶时代,滑板底盘需要承载的功能更多,若发生事故,责任如何界定?滑板底盘供应商是否也要背一部分「锅」?

  滑板底盘产品的吸引力的确毋庸置疑,它可以在降本增效的同时,还让新人玩家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完成「造车梦」。

  但目前来看,滑板底盘要面临的挑战众多,技术水平、商业变现、问责标准等,无一不是规模落地的瓶颈所在。

  滑动底盘技术的成败与否,非一两年能够决出。但能确定的是,要成为最终功成者,必得有一个经得起砸钱和折腾的「强健」体魄。

  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

上一篇:商家揽收新模式!智能快递车与京东快递小哥组成“人车CP”时效、体验双提升 下一篇:【48812】遮风挡雨 舒适安全……新式快递车露脸街头